在山西杏花村股票配资平台有,时间并非抽象的刻度。
1982年从黄土里醒来的小口尖底瓮,带着六千年前的酒香破土而出。瓮壁上古老的谷物发酵痕迹,将杏花村的酿酒史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。自此,杏花村的酒脉绵延不断。
六千年光阴流转,技艺代代相承,汾酒便是承载这六千年时光的“活容器”。
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六千年
在杏花村汾酒老作坊,时间仿佛凝固成了可以触摸的形状。
这片占地9000平方米的建筑群,包含了从宝泉益、义泉泳到晋裕汾酒公司时期的酿造厂旧址,至今仍然在产酒。
“它是全国保存最完好、历史最悠久、规模最大、组成要素最全的白酒老作坊。”每当有访客,讲解员都在这里讲述着老作坊的成就。
尤其是它独特的“前店后坊”格局,完整保留了从酿造、储藏到销售的流程,是一个活生生的酿酒历史博物馆。
展开剩余82%作坊里,那些跨越了漫长岁月的遗迹随处可见。
明代申明亭古井静静矗立,井栏上傅山题写的“得造花香”四个字依然清晰;北侧还保留着唐、宋、元时期的古井各一口,以及清代的院落和作坊,历经沧桑,诉说着过往。
而最能直接讲述历史的,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。
在汾酒博物馆里,收藏着不同时期从杏花村遗址出土的酒具,它们的造型、花纹和材质的变化,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社会、工艺和审美变迁史,无声地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礼仪、风俗和生活情趣。
比如馆藏的元代羊羔酒瓶,连大英博物馆也藏有同款——这正印证了大约800年前,随着蒙古铁骑的足迹,汾阳的羊羔酒也曾远播欧洲,成为中国白酒贴标出口的早期见证。
薪火相传的真功夫
前不久,蒙古国乌兰巴托,汾酒主办的“2025茶道酒香汾酒品牌推广活动”之“走向世界的汾酒”论坛上,当工作人员讲到《北齐书》中武成帝的爱酒故事,还有唐诗里频频出现的汾酒时,台下的蒙古文化学者们听得频频点头。
这些不间断的文化记忆,来源于汾酒恒定的品质,脱胎自汾酒代代相传的酿造技艺。
例如,汾酒的核心工艺——“清蒸二次清、地缸发酵”,这不是写在纸上的死板条文,而是通过一代代匠人口传心授、身体力行传承下来的标准。
举个最直观的例子。酒醅在地缸里发酵28天后,需要被取出,拌入酒曲进行蒸馏。为了确保蒸汽能均匀穿透、带出最佳香气,酒醅必须用簸箕人工一层层、极其均匀地铺撒到巨大的蒸锅里。
这个过程叫“装甑”,光这一个看似简单的“轻撒匀铺”动作,一个有悟性的酿酒师傅,可能就得练上两三年才能掌握其中的火候。这还只是漫长酿造链中的一环,像制曲的微妙、发酵时对温度和湿度的精准把握、蒸馏火候的掌控,都极度依赖人工经验。
为了保证品质的恒定。1932年,全国著名微生物和发酵专家方心芳深入杏花村,将汾酒酿造技艺提炼为“七大秘诀”:人必得其精,水必得其甘,曲必得其时,粮必得其实,器必得其洁,缸必得其湿,火必得其缓。
后来,一代代汾酒人在实践中不断打磨,又增加了:料必得其准,工必得其细,管必得其严三条准则,最终形成了指导汾酒酿造的“十大秘诀”。
这十个字,是无数实践凝结的精华,共同塑造了汾酒那份独特的“清、爽、绵、甜、净”的口感与“雅、正”的品格。
2006年,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守正创新的汾酒
承载6000年的历史文化,汾酒绝非故步自封。
就在上个月,一场以“向新求质、复兴领航”为主题的科技质量大会在汾酒召开。会上发布的《2025年度科技质量工作报告》,清晰勾勒出新一年的工作重点:汾酒将锚定“四个面向”,深化“11125”技术创新战略,扎实推进“41999”试点工程,围绕四项重点任务系统发力。
简单来说,在复兴第二阶段,汾酒要用科技的力量,让老品牌焕发新生机。
这绝非空中楼阁,翻开汾酒的技术手册,其技术标准已经达400余项,涵盖原料、工艺、酒体、包材、设备、检测方法等诸多环节或节点。
另外,产品质控体系持续优化,目前汾酒产品实现过程包含了2000余个质控参数。
汾酒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韩英透露,在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方面,汾酒已经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、山西省重点露酒实验室、山西省生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、院士工作站、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高水平技术创新科研平台。
从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到院士工作站,从原粮基地的智慧农业系统到微生物菌种库的科研突破,汾酒已经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、技术创新、成果转化的立体化创新生态。
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,让汾酒三次问鼎国家级技术奖项,成为行业创新标杆。
去年,“汾酒试点”迎来六十周年,汾酒强力开启科研新篇,标志着企业迈入全新发展阶段:推动全产业链创新、实现系统性升级、深化科技与文化融合。
回看汾酒的发展,从古老的发酵技术到现代微生物学的应用股票配资平台有,从手工酿造到智能化管控的融合,汾酒的生命力恰恰来源于“守正创新”。汾酒用行动诠释着:六千年不是静止的数字,而是一个生命体持续生长、迭代的动态过程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中心_杠杆配资网_专业配资杠杆炒股观点